從政大政治系學士班畢業|人文社會科學有用嗎?畢業即失業?
政大是一所以文科聞名的大學,在社會科學、法學、商學、文學方面的研究富有盛名。但是當今的台灣瀰漫著理組至上的氣氛,只有理工科系學的東西才是真才實學、畢業後才能有所成就。不可否認,理工科系學的東西,對於現今產業的需求來說,是比較符合的,因為台灣是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技術人才的需求相當大,相較之下就不那麼重視文組的專長,文組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低薪的風險較高。
如果說,讀大學是以目的為導向,完全是為了未來的工作鋪路的話,那就真的如多數家長所主張,讀資工、電機、材料,或者醫科。在學期間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是未來可能不用那麼擔心找不到工作。
政大還算是個排名前面的學校,學生畢業之後,進入商業、財經領域的學生不少,還算是受企業青睞。但即使如此,仍然會感覺到,文組生們在整個環境下,仍然備感壓力,對於自己沒有一技之長的擔憂,是個普遍的現象。
我從大一開始,就一直在想,文組的一技之長是什麼?我們被培養哪些特質讓我們與理工科學生不同?這很不容易描述,因為這些特質並不像是理科,是個具體的技能,例如資工系會寫程式、醫學系了解各種疾病,文組的科系中,像我讀的政治系,了解各國的政治體制、運作,另外像歷史系了解各國的歷史,這些好像都不是非常困難,尤其是在有google的年代,這些知識只要輸入幾個簡單的關鍵字就能查到。
正好在前陣子教改中有提出「素養」這樣的概念,我覺得政大,或者單就我自己的社會科學院,在培養的、使我們與他人不同、能夠勝過他人的部分,正是所謂的人文素養。從歷史、人類社會運作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價值,我們如何衡量,以及,反思當今社會運作與結構的能力,我想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也是單純學習某樣專門的技術的同時,無法得到的。
以我自己的政治系為例,隸屬於社會科學院下的政治學系,我們的課程內容很廣泛,包含各國的政治體制、中西政治哲學、一點外交、公共行政和經濟的知識、社會科學中的量化研究方法等,而且系上給予學士班學生的修課非常大的自由,只有少少的必修,三四年級幾乎都能完全自由地修課。這樣的安排給學生思考、安排的空間。然而,據我所知,相較之下理組的科系課程都很滿,有很多規定的必修和選修,以讓他們在畢業時有扎實的基礎知識。
文組的課程是不是很水、都學不到東西?不如說是現在的就業、社會結構用不到文組的這些能力,像是思辨、自我學習、溝通、反省這些軟的能力,似乎很難當飯吃,也就是為什麼在文組內,也有好多人想轉到法律、商業相關科系,至少看起來比較有前途,社會、社工、外文、政治、哲學等都像是學校中的底層。
可是在促使社會進步的層面上,又不能缺少這些軟性的能力。台灣人都知道民主並不是短時間就能造成的,是透過很多人挺身而出、大眾的論辯、對舊時代的反思後,才有現在自由的生活。因為人類是自利的生物,以「整體社會」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並不是天生的,而是慢慢地體會到「社會」的概念,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集體的人類社會中,才能慢慢去實踐的。
在大學四年間,最深刻的體悟是,人類非常複雜、異質,社會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才,來維持和前進。如果高中生在選擇未來科系時,都跟風選擇有「錢途」的科系,並沒有思考自己的特質適合什麼、希望自己未來是什麼樣子,很有可能會事倍功半,進到了課業繁重的科系之後,就更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反思自己是否走在喜歡的道路上。
我曾經以為就讀熱門科系的學生都對未來很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順利的找到好工作,但有時在聊天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這些人並不是那麼有自信,反而更加茫然,實習、打工、競賽等都很積極。反觀我和我的同學,一開始就沒有對未來有太多期望,比較不會給自己預設太多目標,大概也早已習慣他人對自己科系的不解,對於未來的焦慮,倒是沒那麼重,基本上當下能做什麼,就做好自己的本分,發現自己對其他領域有興趣,就去做做看。雖然隱約會透出無奈,但整體上相信生命自然會有出路。
所以我很高興在這四年中,能夠有許多時間和機會,看看這世界上有什麼是我感興趣的。事實上,學習內容廣泛,不以專精某項技術為目標,並不是個限制。此時就取決於個人怎麼看待,把大學當做職業訓練所、獲得有利的技能,或者相信這是一個能培養思想、探索未來、關懷社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