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的開始

--

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已經被提倡多年,在大學中,社會科學領域相當重視這個概念。然而,社會科學院的學生不一定能學到批判性思考。

大學部的學生讀四年,說實話就是對就讀的領域有個初步的了解,如果真的要有所專精,必須進入研究所鑽研學術。尤其對我們學社會科學院學士班的學生來說,重要的是學習一些思考的方式和做研究的態度,這些,說實話不好培養。我在修過方法論這門課之後,才赫然發現過去做的報告都像垃圾,既沒有清晰的架構,段落之間的連結性也很差。

政治系或類似的社會科學系所強調批判性思考,簡單來說是對於看起來好像很對的事情反思,並提出合邏輯的批判,而不是對於他人的說法全盤照收。可以想像,這樣子能力需要長期練習:聆聽不同的觀點、嘗試有邏輯的論述、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等。

的確,從一年級開始,政治系的課程就會要求各種報告、辯論、討論,尤其辯論,需要針對議題搜集兩方(或多方)的意見,衡量各方的好壞以及提出可能的解決方式,這個過程對於形成意見與邏輯性的表達相當有幫助。儘管如此,我卻在文章一開頭宣告:社會科學院的學生不一定能學到批判性思考。

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原文: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書中,作者提到,當今美國大學校園內政治立場漸趨一致,幾乎都是左派(中間偏左或是溫和左派),不只學生的同溫層厚,教授的狀況也一樣,尤其在社會科學的科系中,許多科系教授的左右派比例高達20比1(詳細數字請參考原書);只有少數,如經濟系,教授的左右派比例較低(約6比1)。

這樣的狀況更加強化學生的同溫層,沒辦法接觸到自己意識形態以外的看法。因為當教授都屬相同的意識形態,學生自然沒辦法聽到另一派的看法,即使教授能夠中立地講解另一方的主張,但是,就如彌爾(Mill, 1859)所說,「光是聽自己的老師用自己的方式講對手的觀點,而且老師還同時提出駁斥,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聽真正相信這些觀點的人解釋……必須從他們最有道理也最有說服力的形式去了解他們。」只有堅信某個立場的時候,才能真實的描述該立場並使人信服。的確,我過去的學習讓我堅信,沒有完全中立的看法,無論如何保持中立,仍然會透露意識形態和立場。

在大學四年裡的後兩年,我有意識地選擇能聽到不同看法的課,才發覺原本以為有學到批判性思考的課程,仍然是在同溫層內,所以可說是我開始批判過去自以為的批判性思考。至少以我看到的來說,大部分政治系、外交系的老師都在美國、歐洲讀書過,多半支持自由主義,對國際議題的看法也相當親美,再怎麼辯論,還是脫離不了美國那一套說法。

如果我沒有去修蘇聯史,我不會知道大斯拉夫主義者或共產主義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在分析國際議題時很難換位思考。如果我沒有修過歐洲社會與歐盟政經問題,跟老師一起瘋狂批判新自由主義(老師甚至錄Podcast繼續批判),我永遠也看不出因新自由主義而起的問題有多根深柢固而人們卻渾然不知。如果我沒有學非洲政府與政治,我大概很少會想到非洲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更不用說有能力分析非洲內部的問題了。

因此,如果沒有有意識接觸那些非主流的看法,很難跳脫原本已經形成的看法,最後整個社會都會是一個同溫層。非主流、異種的看法越少,主流的聲音就越大,往往蓋過其他所有的聲音。最近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議題上,媒體給台灣大眾非常親美和親烏的看法,幾乎看不到另一方的觀點,只看到直接罵普丁是戰犯。另一方面,不同於主流的看法更應該要被勇敢地發表出來,否則主流的思想就會更加穩固而沒有流動和改變的可能。

--

--

No responses yet